-
一、团队基本情况
(一)团队人员构成 总人数:19
教师
博士
硕士
本科
4人
0人
5人
10人
(二)团队导师简况
教授
副教授
讲师
1人
0人
3人
首席导师情况
姓名
马连博
性别
男
民族
汉
专业技术职务
教授
行政职务
无
研究方向
人工智能与网络优化
近三年获奖
辽宁省教学成果奖
主要承担课程
计算机网络,下一代互联网,多核与并行计算
电子邮箱
导师梯队成员情况
姓名
团队中分工
专业技术职务
研究方向
电子邮箱
马连博
总体负责
教授
人工智能与网络优化
malb@swc.neu.edu.cn
王学毅
专业指导
讲师
机器学习与网络调度
wangxy@swc.neu.edu.cn
喻春阳
专业指导
讲师
虚拟现实
yucy@swc.neu.edu.cn
谢青
专业指导
讲师
增强现实
xieq@swc.neu.edu.cn
二、团队研究方向
简述主要研究方向
本课题团队研究方向为机器智能与复杂网络。将群体感知、增强现实、大数据等技术深度结合,建立关于机器智能的完整理论和技术体系,突破大规模群智空间构造、运行、协同和演化等关键核心技术。拟组建团队围绕机器智能协同计算的理论模型、关键技术和系统平台开始系统研究。
具体来说,面向未来信息泛在感知的实际需要,基于群体智能协同优化框架,从移动机器人网络的柔性自组织机理、自治管理和群体协同感知等三个层次开展一系列模型、机制及算法的研究:通过借鉴生物网络的多层涌现与多智能体自适应理论,建立混杂环境中基于在线群体智能的网络自组织模型及学习机制,设计自主行为演化算法,以解决网络模型的资源调度管理与优化决策问题;从群集动力学角度研究多智能体的群体协同效应,建立基于可靠链路的移动群体协作感知机制及算法,研发群智协同感知仿真平台与原型系统。在条件成熟情况下,预期成果可应用于复杂环境下的泛在感知与柔性控制,以执行各种目标定位与搜索、环境监控等复杂任务。
三、团队建设方案
建设目标
1) 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,营造良好创新创业氛围,提升实践育人工作成效,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,组建具有战斗力与活力的创新创业团队。
2) 基于群体智能协同演化框架,从移动机器人网络的自组织机理、资源调度和群体协同控制三个层次开展一系列模型、机制及算法的研究,建立基于可靠链路的移动群体协作感知机制及算法,研发群智协同感知仿真平台与原型系统。
团队文化建设
严谨诚实:对待科研与创新实践要保持严谨诚实的态度
责任担当:对待团队共同的目标要负有责任感与个人担当
不断学习:开放式思维、互相支持、容忍失败、共同进步
勇于创新:善于自我改进、面对挑战、有永不自满的精神
双重激励:津贴即为物质激励,成果即为精神激励
团队辅导机制
1)每周开展一次研讨会,本硕博一起探讨目前的进展情况,对待问题的解决方案,以及之后的项目想法与实施。
2)每一至两周开展一次团队组会,学生向教师汇报情况进展以及遇到的问题,并且教师对其进行辅导。
3)当辅导教师请到国内外知名专家作报告,学生参会扩充视野与知识储备
4)对于有书籍等辅导产品的需求,团队给予支持
运行管理机制(如队员选拔、淘汰等)
队员选拔:平均绩点3.8以上,具有编程经验,具有省、国家级的数学建模和英语竞赛等奖项,发表论文或获得专利,对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,网络优化与调度等领域具有知识储备与兴趣
队员淘汰:连续两次无故不参会,连续一周不参加团内项目,受到院系、学校处分,违反团队文化精神等不利于团队的行为
预期成果(论文、专利、竞赛获奖、注册公司、成果转化等)
论文:3-5篇;
专利:申请发明专利1-3项;
国家级创新创业项目1-2项;
进度安排(以每半年一个考察节点来规划,列出每时间段拟完成任务)
该项目拟2年完成,其进度安排如下:
第一个半年:开展机器人群集控制研究,发表论文1篇;
第二个半年:设计集群控制与网络优化算法,发表论文1篇;
第三个半年:设计原型系统,发表论文1篇或申请专利1项;